“卷”实习“囤”简历,大一就开启冲刺——大学生就业“抢”跑,值不值?

2025年08月27日 来源:新华日报
二维码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清晨7点,南京地铁2号线上,准大二学生林晓宇一边查阅信息,一边刷着英语单词。作为某互联网公司市场部的实习生,这是他这个暑期的日常:早上挤地铁去公司上班,晚上改课程论文。“周围的人都在实习,我要是不做就真落后了。”林晓宇的焦虑,折射出当下弥漫在高校里的某种“内卷”情绪。

2025届高校毕业生规模达1222万人,同比增加43万人。面对就业市场更加激烈的竞争,有人试图用“刷经验”为简历镀金,有人则无奈随大流加入“卷实习”大潮。这不禁引人思考:堆砌实习经历真能助力个人成长吗?一份看上去完美的简历真能成为求职“加分项”吗?辗转穿梭于实习单位与学校课堂的年轻人,该如何找到适合自己的节奏?

“助跑线”成了“起跑线”

南京一高校辅导员吴安楠发现一个现象:最近几年,迎新班会上超三分之一的学生提到计划尽快实习,甚至有人在秋季学期刚开学,就敲定了寒假的实习计划。“10年前,大一新生还在纠结选什么选修课,现在他们已经快进到讨论实习岗位了。”

实习,本是大学生从象牙塔迈向职场的“助跑线”,如今却成了提前开跑的起跑线——智联招聘《2024大学生就业力调研报告》显示,高达78.4%的应届生至少拥有一段实习经历。前程无忧的一项调查也表明,47.4%的受访在校大学生早在大一、大二就开启了实习经历,实习低龄化趋势明显。

“想进大厂,大二就得有像样的实习经历,大一不做基础铺垫,根本来不及。”南京某高校大二学生徐梓淇已完成两段企业实习。在他身边,有半数以上同学将实习视为今后找工作的必经之路。今年刚从南京某高校金融学专业研究生毕业的徐晨忍不住吐槽:“你能想象吗?在面试室扫一眼其他人的简历,全是各大券商、会计师事务所的镀金履历,甚至有人写有10段知名大公司的实习经历,真是有备而来啊。”

社交平台的渲染一定程度上加重了焦虑情绪。“二本大一斩获字节实习”“零经验如何在大一拿下四大offer”等帖子常年占据热搜榜,配文写着“大一不实习,毕业即失业”。这些被精心包装的“成功案例”,像一面面放大镜,将少数人的幸运放大为多数人的压力。

金融学大二学生陈晓原本计划今年和同学暑假同游云南,临近假期却接连被“放鸽子”——同学们有的报了金融学证书的培训班,有的则提前找了单位实习。“不知道为什么,有种留在原地不动即为落后的挫败感。”陈晓迅速在某实习类APP一键投了近百份实习申请,甚至向留学中介咨询付费实习的服务。该中介发来的表格显示,“走人事”和“非人事实习”报价从2万到5万元不等,承诺实习完可获“实践证明”和“推荐信”。就在陈晓和父母商量后凑齐3万元准备付钱时,意外接到了一家能源类民企财务岗的实习录取通知书。

一份满眼都是实习经历的简历,真能成为求职“通关文牒”吗?当记者提出这个问题时,无锡信捷电气等企业的几位资深HR都不约而同地给出了一致的答案:“企业选人,不会简单看实习次数,那些只有1至2个月的实习只是泛泛的面上体验和认知。”无锡信捷电气公共关系与教育事业部总监王正堂告诉记者,今年暑期,他们就开展了面向低年级学生的职业感知实习,“3天到1周不等,帮助他们快速建立对所学专业的实际应用场景认知。”

“走过场的实习,面试官两三个问题就能‘看穿’。”王正堂表示,相较于实习次数,企业更看重求职者有无完整项目参与经历,以及对行业是否有深入独到的观察与思考。他建议,大学生可采用“行业认知+技能提升+目标岗位”的实习策略,让实践经历真正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求职竞争力。

怎样的早实习才有价值

实习前置趋势下,高校低年级学生在这段提前开跑的实践中究竟收获了什么?又面临着怎样的困境与成长?

大二学生刘甜甜每天早上7点起床,挤一个半小时地铁到上海某大厂,第一件事便是帮部门订咖啡、整理会议纪要。“我知道这是每个实习生的必经之路,但还是有点失落。”她苦笑,组里有3名实习生,彼此之间会悄悄比较谁被分配了“更有含金量”的任务。有时候明明很想参与项目讨论,却不敢开口,怕显得自己太急功近利。但这段经历也让她学会了“职场软技能”:如何写一封得体的邮件、如何与跨部门同事沟通,甚至是如何在加班时保持情绪稳定。“这些是课堂上学不到的,真的很有用。”

越来越多学生借实习开启了“职业启蒙”之旅。不少有实习经历的学生觉得,参与实习后职业兴趣更明晰。某师范院校中文系大一学生周子昂告诉记者,他曾以为“汉语言文学=当老师”,直到在出版社实习校对儿童绘本,发现自己对“文字如何影响孩子认知”的研究充满热情。“原来我可以不站讲台,做更适合自己的文字工作。”他认为,这种探索,比大四时才发现“专业不对口”要从容得多。公共关系学专业的大二学生王颜在公关公司跟着指导老师写过几篇推文,发现自己对文案毫无兴趣,而后来在一家律师事务所的实习,令她想成为律师的目标更加清晰。在她看来,低年级学生最常陷入的迷茫,是“我学的专业到底能做什么”。

实习就像一把钥匙,能解锁抽象专业名词背后的真实应用场景,还能打开职业生涯的“人生副本”,帮助校准志向兴趣所在。一次合格的实习,应对职业起到启蒙作用。帮助求职者在实习中摒弃“刷经验”的急功近利,企业能否设计真正赋能成长的实习项目,保障学生接触核心业务、参与完整流程的机会?采访中,也有不少关乎此的讨论和期待。

今年暑期,大一会计学专业的赵磊在亲友推荐下,来到了上海一家会计师事务所实习。实习了快2个月,他却有点沮丧。“感觉每天都是打杂的活,比如帮忙装订一下文件,或者算一下账平不平,很基础。”他说,不少实习生都把这个形容成“dirty work”,没有什么收获。赵磊算了一笔账,“在上海月付3000元只能租一居室,加上伙食费每月4000多元,为了包装简历‘倒贴’,而且这段经历写进简历里,除了一个公司名字,还有什么实质内容?面试官一问细节不就露馅了吗?”

“提供实习岗位是我们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应当建立和维护彼此信任、相互给予的实习关系。”苏州杰锐思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人事经理郑丽君告诉记者,今年暑期,他们拿出企业电子测试平台的项目和算法岗的重点岗位让实习生参与锻炼。“一名山东大学软件工程专业本科二年级的张同学,主动和带教他的董事长提出,希望深入参与相关专业的项目,我们专门为他调整了为期4周的实习方案。”同样的,南京师范大学有26名学生在常州博瑞电力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参与实习。在实习中,双方共同开发面向实际应用场景的模块化实践课程与项目任务,企业出题、师生解题、实战育人,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们该追问的不是‘要不要早实习’,而是怎样的早实习才是有价值的。”南京钢铁股份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部长郑斌认为,保障实习生深度融入企业与高校共同设计的课题项目,有必要深度推进校企双导师制。他介绍,南钢针对材料类专业学生,企业结合产品研发需求,设置“高端钢材性能优化”等实习课题,由企业与高校导师共同指导,产出课题成果论文,培养实习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现“实践出成果,成果促研究”的闭环。

职业探索当多一些理性和有序

当实习期前置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学生、学校与用人单位该如何应对?

“有学生在实习中受了委屈,来找学校维权,我们才发现实习企业连经营资质都不合格。”有高校辅导员颇为无奈,由于经验匮乏,大一实习容易陷入无序状态。多名受访实习生表示,他们希望学校能提供更系统的支持,比如多提供一些有保障的、有学分认定的短期实践项目,或者在低年级阶段,就开展识别实习陷阱以及传授实习经验的课程或交流活动。

记者注意到,目前,全省本科高校在各类企事业单位建设实习基地超2.1万个,其中95%在校外,主要面向应届毕业生,占比接近一半。今年,江苏省教育厅印发《江苏省高等学校学生企业实习管理规定》。其中规定,不得安排与学生所学专业无关的实习项目,不得安排一年级在校生赴企业参加岗位实习。

省教育厅高教处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绝大多数高校将管理部门设置在教务处,承担实习单位审核推荐、三方协议合同拟定、实习工作管理等职责,大部分本科高校建有实习工作信息化管理平台。多数高校和企业共同制定了实习计划和考核标准,探索建立导师制、项目制等多元人才培养机制,切实提升实习实践育人水平,平均每个高校开发的产教融合实习课程超过18门。

在南京师范大学教务处相关负责人看来,优质的实习应该具备三个特征:“不影响基础课程学习”“能接触岗位核心逻辑”“有明确的学习目标”。他举例说,某学生大一下学期在博物馆做志愿者,周末整理文物档案,既不耽误上课,又通过和研究员交流了解了文化遗产保护行业,这才是有意义的探索。

近年来,越来越多高校开始将实习纳入培养方案,将“无序的早实习”转化为“有序的职业探索”。不久前,河海大学卓越工程师学院师生奔赴密云水库泄洪一线参与应急抢险,师生们共同勘查风险点,分析堤坝坍塌原因,协助救援团队操作大型机械进行大块石回填等关键抢险作业。“在抢险一线,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用在了解决实际问题上,我更加坚定了今后职业选择方向。”河海大学2024级硕士研究生吕志龙说。

与此同时,不少高校也在积极改变重知识轻能力的惯性,建立课程内容动态更新机制,紧密对接产业前沿。同时,构建贯穿学制的阶梯式职业指导体系,引导学生科学规划实习路径,避免盲目低效的“经历囤积”。

对学生而言,学会“战略性暂停”同样重要。暑假即将结束,开学即将升入大三的张伟背着满身行囊,完成了环新疆之旅。“有亲友建议我抓紧去实习,不要摆烂,但我觉得有必要静下来,想清楚。”张伟很坦然,“大二的暑假可能是我人生中最后一个能自由支配的、漫长的假期了。我想接触点真正感兴趣的东西,比如摄影和剪辑,而不是盲目跟跑。”他在朋友圈写下这样一段话,配上了自己精心剪辑的一段Vlog。

“与其急着去公司打卡,不如先搞清楚三个问题:我喜欢什么?我擅长什么?进入这个行业的憧憬是什么?”采访中,某金融机构经理李娜甜坦言,经历职场后她更加明白,积累工作经验不是一场百米冲刺,而是一场马拉松。有人适应提前加速,有人需要慢慢热身。相较于匆忙赶在别人前面,找到适合自己的节奏更重要。“通过实习打开深入社会、认识世界的窗口,开启多元成长路径似乎才是本心。”她说。